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本文记录了2017年10月到2018年5月间准备东大院试的心路历程。留学计划现已中断。

写在前面

在有了数次被拒的经历之后,我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留日计划。的确东大的研究生不好套,更何况是当属热门的情报理工。也曾动摇,曾经想过降低申请标准,考虑考虑京大之类的,但是自己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总有一种被牵着走的感觉。思来想去彷徨之际,偶然发现之前认识的一名亲学长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29048546),倍受鼓舞,这才知道自己曾经的想法有点太不负责。果然决定还是要努力一把比较好。要套就套志望校,套不上就直接考,这才是自己最初的想法吧。因此决定逐步将留日准备逐步从套研究生向修考备考转移。考虑到直接考修本身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东大更是如此,于是打算一步一步记录下备考过程,以作参考,也好让修考之路不因为信息缺少而那么艰难。

2017.10.15 更新

看过学长的三篇文章,的确如获至宝。一是作为直系学长,在本科学习和其他的时间节点上十分相似,因此参考价值很大,二是学长的目标学校与研究科与自己相同,备考之路也有了参照。话不多说,我就直接开始了材料的准备。首先在东大情理CS的主页上下载了过去问。过去问分两部分,一般教育科目和专门科目。对于CS来讲,一般教育科目就是数学,CS在2014年后采用研究科统一出的数学考卷。而专门科目则涵盖得比较广,在募集要项一一列出来了。其中数学的过去问是研究科统一的,需要在研究科的入试案内找,而专业课的过去问就在情理的入试案内里有。此外,专业课是提供参考书目的,大概与涵盖的领域一一对应。参考书目中的英文书籍绝大部分都可以在网上下载,一本本搜就可以了。日文书的话可以选择到日亚上买,电子版很难在国内下到。感觉还是英文书更有用一些,有些日文参考书实际上不过是英文书的日译本。

下载之后,我选择了首先把过去问打印出来。今天下午刚刚联系了一个住在距离学校不到十公里的淘宝卖家帮忙打印,数学加专业课刚好600页,到了包邮标准。于是就爽快下单了。同时回到宿舍翻出了本科的数学课本(工科数学分析上下,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准备根据前辈们的经验画画考点,首先开始复习数学。


2017.12.7 更新

虽然也想过保证基本两周一更的,但是还是一口气把数学一轮复习完毕以后才空出心情来更新……

距离上一次更新过去了大约一个月零三周,天气也从秋天变成冬天。在这段时间,我主要把工夫放在了数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的复习上,目前已经过完了一次本科阶段的所有内容。在这三门课上,我采用的是阶梯式的进度管理策略:首先看线代课本,看完以后立刻开始做过去问中的线代部分,同时开始看微积分,微积分看完以后,就继续看概率,同时线代和微积分的过去问也同步做……目前的进度就是书都看完了,研究科出的过去问中的线代题也刷完一遍了,微积分也做了6、7年的了。当然也不能严格地说数学就都看完了,微积分和概率还是有不少要补,近期打算再开一条补复变函数的线。

首先说说看书这部分带来的感受吧。说起数学,我还是比较慌的,三门数学课平均分不超过90,除了概率都是80挂零……大概是由于这几年的智商有所长进(误),在回头看书的这段时间里,我不止一次地悔恨着:大一的时候怎么就考不好呢……可以说,低年级学的这三门数学课,至少从书上涉及的内容来看,的确不难,当然这也是建立在正确的学习与理解方法上。这段时间复习的一大收获就是,要善于瞻前顾后,勤思考总结。数学,尤其是这三门子学科内部,前前后后的关联还是很密切的,所以复习到后面一定要和前面结合起来理解。可能是因为大一的时候没有这种意识,学起来把章节都肢解开来,自然考试的时候就应用不灵活了吧。还有就是,的确也与高年级的应用有一定关系。在开始复习之前,我自己也自学过一段时间机器学习相关,对矩阵、条件优化这些都有点研究,有这样的应用场景,自然回头再理解学过的理论就轻松许多了。再其他也没什么说的,每天静下心看,保质保量,基本上复习备考第一步过教材大概都是这么回事吧。

看书这里,说句题外话,说实在说起啃自己学过但又忘得差不多的课本,谁都会发怵。所以数学这里,自然会有人觉得既然书上内容这么枯燥,我又忘得差不多,那我不看教材看点别的呗。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人也尝试过看国内考研的视频之类的。我个人看来必要性不是太大。一来第一步看自己学过的数学课本都不爱看,那后面的专业课材料都是外语的,甚至还有本科没怎么学过的,那岂不是更难,二来视频毕竟是视频,那是针对国内考研的考生,思路上、套路上自然也是针对国内考研大纲的,暂不说范围上、侧重点的出入,很多视频本身带来的思维习惯对国内考研有帮助,但是对大学院备考却未必。尤其是像我这种数学本来就有点遗忘的人,造成的先入为主的思维很可能对后来刷过去问没有太大帮助,造成无用功。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国内本科的数学教材质量有时候的确不敢恭维。有点错误就不说了,简单的公式性质概念的堆砌、工科课程中数学过于重视计算而轻逻辑与思维的问题大概也是苏式数学教育的遗风吧……这也是一些人放弃国内本科数学教材去看视频的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我感觉是教材不是备考的重点,它更像是一个参考手册和路线图,给出基本范围即可。所以就这点来说倒无可厚非。做做例题,通读一遍,记住重点概念和知识点,最后加上自己的逻辑思考和理解,这样足够了。至于上课时讲的所谓做题方法技巧,我倒感觉可以暂时搁置,等到刷过去问的时候再拿出来对比总结也来得及。

当然,对症下药效率才会更高。但是仅靠国内的教材和过去问那几十道题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根据多名前辈的建议,我也瞅了瞅隔壁的教材参考资料……目前来看,备受好评的是姫野俊一和陈启浩合著的《演習 大学院入試問題[数学]》,这套分上下册,现在出到第三版(2015年)。涵盖面十分地广,包括线代、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积分变换(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复变函数、概率六章,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东大情理的所有数学考点。书里大概分两部分,知识点的罗列和例题习题,两部分穿插进行。例题习题部分有不少是往年各大学院真题,每道题都有答案和过程,尤其是用日语答题的考生可以参考。这本书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知识点完全堆砌,过程也稍显简略,不推荐一开始就看这本书复习,最好还是有一定基础之后看会清楚一些。另外,针对概率,亲学长推荐了一本藤田岳彦的《弱点克服大学生の確率・統計》,这本书中涉及的概率知识点比较全,如果本科概率内容太少的话(比如敝校……),可以用这本书进行扩充。既然是日本的教材,自然就不太好搞到手。至少在我更新这段的时间,《演习》那套日亚自营店只剩上册了,下册只剩二手的了……因为二手不能直接邮到中国来,所以就托人代购了一波。日本的教材都不便宜,一本就要小3000日元,三本加一起差不多也有个600多人民币了。再加上国际运费、代购感谢费啥的,就买这三本书我就花了小一千……

看书大概就说这么多,因为还没有把过去问全刷完,也说不好看的本科这三门的内容究竟涵盖了多少范围。下面谈谈这段时间刷的过去问。

做过去问给我带来最大的感受就是:さすが東大。首先,据我了解大部分的大学院入试考题都是给几道大题的那种形式,不会是国内这种几道选择几道填空再来几道大题这种。而且通常是一道大题就涵盖一个小学科。比如东大情理数学是三道必答题,基本上分别对应线代、微积分、概率这样,一道做不出来基本上gg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不过对应的每一道大题下面都会有4~7个小问,而且这几个小问之间通常前后构成逻辑上的依赖关系,甚至是思路上的提示。除此之外,做过去问的过程中我也不止一次地看到「…という事実を用いて、…を示せ」之类的表述……这简直就是告诉你怎么去证明嘛,过去靠想象力做数学题的经验感觉在这就用不上了(笑)。所以总的来说,虽然题目少,感觉很容易翻车,但是其实题目的设置里却又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感觉,并没有造成过大的思维跨度刁难考生。我印象深刻的是平成23年的考降阶法解非齐次微分方程的那道题,如果一小问一小问地做的话,的确感觉莫名其妙,等到最后一小问开始解题目的方程的时候,才发现前面几小问的答案都是降阶法的几个中间结果直接代入求通解+特解即可得出答案,原本麻烦的降阶法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地被分解了。降阶法的中间结果的确复杂,单独考的话记忆起来麻烦,现推又太费力,而且国内都不是重点。但是东大却用这种方式考了出来,可见考察不是谁记结果记得准,而是谁理解降阶法,会不会用之前得出的结果。包括很多题给了提示条件,这就表明了意不在于刁难考生能不能想到某一重要信息,而是考察考生能否灵活运用给定的这些信息。一言以蔽之,就是数理逻辑与应用能力。这也是我感觉东大情理数学考题的精妙之处。

当然,体现能力的基础是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而这一点,其实也是备考东大情理数学的难点之一。不客气的说,以国内本科数学涉及的知识宽度去挑战东大情理数学,是很难成功的(深度倒是有可能)。因此需要补充的东西还是有很多的。就目前我做过的过去问来看,线代部分需要刻意补充的东西不多,目前我遇到的之前一点不会的内容是最小多项式、Jordan标准形,然而这些在国内已经是数学专业的高等代数课程的内容了。除此以外,为了在一些问题上理解得更彻底,最好补充一下奇异值分解、正交投影、条件优化这些,多将线性代数与空间几何结合在一起,尝试用几何的观点看线代。微积分部分除了常规的一元微积分、多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以外,还会涉及到偏微分方程、复变函数之类的。因此本科没有学过的需要好好补充一下。不过目前遇到的偏微分方程题目考得都很基础,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重点考察的内容,不会特别深。概率过去问还一点没做,不太清楚。不过据学长的说法,需要补的内容很多。

除了知识面的宽度,题目解题思路灵活也是一个难点。可以说如果把公布的这十几年的题做一遍,你会发现几乎找不到所谓的“典型题”。试卷上是不会出现那种送分的、背住解题过程就能得分的类型题的。因此这就需要考生灵活地去考虑问题,不能钻牛角尖。此外,有些题目里其实并不是在考察知识点,而是在考察数学思维。这就会造成总结起来发现有“看起来没考难点,但之前就是做不出来”的感觉。用我一个辅修数学的同学的话说,这些题做起来有点做科研的味道。所以我认为做题的时候,也不要局限于某一道题的场景或者涉及的知识点,有时候也需要跳出这个场景,去思考这道题出的思路。正如之前说的,小问之间的逻辑关系很重要。

关于过去问里不会的题,只能找人讨论或者翻翻书找找相似的题了,答案的确是找不到。恰好这个时候我还能抓住身边国内考研的同学的尾巴,在他们稍有闲暇之时问一问。不过这也仅限于一些小问题,毕竟太复杂的问题实在是太占用时间,平添麻烦,这样就不好了。好在身边不乏数学大神,偶尔也可以叨扰请教几番,实属万幸。

这段时间也是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备考上,所以之前的自学计划也暂缓了,leetcode也好久没刷了。不过实验室的组会倒是照常讲,走了一批学长以后,轮到我讲的频率就更高了……期间还参加了花旗杯,进了决赛,但是没拿上奖金,倒是去成都玩了一圈。总的来说,这段时间的复习还算满意,无论是质量还是速度上都达到了预期,接下来再接再厉。12月10号到20号赴日交流,打算趁这个机会去日本采购一波专业课教材(数学书找代购是因为要买的时候还没拿到交流资格……)。按照学院的通知,毕设工作也在12月初开始了,但是我自己还没开工,虽然老师并没有push,不过等从日本回来以后还是准备准备吧。毕竟没有牛到像学长那样11月份就搞定毕设( ╯□╰ )。


2018.5.16 更新

半年没更新了,更新频率越来越低啊。

先说结果,目前留学计划无限期中断

上次更新的时间正值赴日交流出发之前,数学课本一轮复习结束的时候。那个时候整体来说进度正常,虽然赶进度比较累,不过一心一意心态还算平稳。所以赴日交流整体也是比较开心的旅途,也算是在托福、申预科生、复习这段时间的连续压力下再一次和日本亲密接触的过程。20号回校以后,就开始了专业课一轮复习的过程。首先开始的是算法相关的内容,首先参考了本科教材的经典算法,之后啃了《算法第四版》的英文原版。整体感觉还算可以,虽然书很厚,但是语言比较平和,同时数学要求不是很高,所以慢慢读前后花了一个月也读完了。前半部分确实是每个部分都读得很细,每句话都看,但后来发现没什么太大必要,算法都多少懂一些,看这个的目的应该是系统地理顺一下。所以后半部分大概挑着代码、复杂度这些要点读了。习题只做了一小部分。不过坚持下来确实需要点毅力,中间赶上寒假放假回家,就玩了一段时间,后来到2月初才看完。之后看了官网提供的讲算法的日语书籍。因为日语书比较薄,讲的都是算法的梗概,所以很快就看完。之后,到过年前(2月中旬)看了自动机和逻辑电路。自动机用的官方推荐书籍的中文版(之前研究生学长送的),逻辑电路用的《电工学》、《逻辑设计基础》和官方推荐的日文书。自动机相对来说,虽然语言晦涩,但是逻辑比较简单。逻辑电路比较杂,重点要弄清几个基本的元器件的作用和常见的组合之类的比较好。过年以后,看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的推荐书和本科教材一样,所以就相当于复习了一波本科课程。计算机体系结构借了考研同学的书,正好也是推荐书的中文版。这本书重点看了流水线和缓存部分。流水线部分的讲述的确精彩,有深度而又易懂,缓存部分讲得很粗浅,所以只能当回忆知识点用了。开学前还过了一部分离散数学。总的来说,寒假这部分时间和去年寒假一样,每天一直学习,虽然效率并非最佳,但是通过时间取胜,也是一种能维持心态的重要手段吧。

回校以后,把数值计算和计算机视觉简单看看。之后就开始刷数学题了。之前数学题在赴日交流回来以后做了几道以外,寒假就没怎么做。大致算了一下,开学以后还剩3/5左右的题量。开学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毕设。所以3月中旬就数学题、毕设一起整。毕设主要是做了几组实验,论文之类就没有动。数学题的话,基本保持一天搞定三道的速度(不会的只能各种搜+请教同学)。大概到了清明假期左右,数学题全部搞定。本来想那段时间更新一波,但是因为放假就懒了。原本提前完成空出来的几天也完全放松了一波。3月份有一个小插曲,3月中旬碰巧参加了本地的一家公司的笔试,本来疏于练习算法笔试题的我并没有太多把握。但是最后还是幸运地进了面试,当时HR对我还算满意,面试就谈起了规划和待遇之类的,但是要求我必须毕业去实习。当时考虑了自己的复习规划还有毕设,于是也协商了一波。最后实习还是吹了,不过HR表示之后如果有意愿还是可以联系的。当时,倒是有过把这家公司作为保底的打算。

说到就业,还有一个,3月末有一家本地的赴日招聘代理的公司来校宣讲。因为宣传力度很广+宣讲会发京东卡+陪女朋友去(女朋友当时在找工作),于是就去了解了一波。因为登记了个人信息。之后公司打来了电话,要了简历。当时似乎是稀里糊涂的过程,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心里的天平大概已经开始倾斜了。

清明假期结束后,开始了专业课的刷题进程。其实从这个时候,基本能感受自身的动摇。在刷题的同时,我也在尝试东工大的IGP-C,本来只是打算作为保底的英语项目却没想到也屡屡碰壁。说起原因,更多还是所谓的研究计划与研究动机的问题。日本大学院的导师制也直接意味着导师对研究生的看法十分重要,而且大学院似乎并不欢迎研究动机不明确的学生。这也不禁让我屡屡询问自己,自己的研究计划经得起这样的拷问吗,真的有足够的研究动机吗?虽然这个时候仍每天地勤奋刷题,不过潜意识似乎也发生了变化。

说回刷题,因为专业课看完了,所以刷题就直接从新往旧地大水漫灌式地刷。大概从2017年刷到刷到了2012年左右,也就是4月20号左右,大概是因为压力或者动摇,刷题速度有所下降。期间,之前的赴日招聘也面试了2家,讽刺的是,和IGP比起来,这边倒是顺利得可怕。当时面的2家都拿到的offer,不过都是两家不出名的小公司,后来我也弃了offer。这个时候还是比较迷茫的,一方面刷题压力每天都有,另一方面就业这边还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还有一方面东工大也到了截止日期,IGP也凉了,所以做什么都心里不着东西。4月下旬虽然刷题速度慢,但还是以休息、放慢速度的心态来的。后来招聘代理又邀请我面试一家日本的金融创企,我当时随手百度了一波,发现竟然还能在中文站上搜到相关的新闻,D轮融资,半年前上市之类的,当时感觉好像发展还不错。等到面试以后,也不出意料地拿到了offer。薪资、业务、包括和HR和CTO聊得都比较开心,企业氛围也很不错。左思右想,对这家公司还是挺满意的,但又找不到下定决心的点。这个时候其实也是最矛盾的时间。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一直到4月底5月初。

5月上旬,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可以尝试一次雅虎日本的招聘,提交简历、github、research report(不知道为什么就业也看这个),在线笔试,到今天等面试,整个过程虽然慢,不过也算是顺利。毕设转眼也进入了冲刺阶段,整天加速码论文。备考这边自然还是停摆状态。这种状态也就这样持续到了今天。其实回望过去,说不出哪个点才是转折点,才是让我做出今天这一选择的直接原因。这也是这段时间煎熬的原因吧。不过多多少少可以总结出根本原因,说白了,自己最初留学的出发点和思路就不对。正常的思路应该是:想继续学习→读研→去哪读→国外→哪个国家→日本,而我的思路是:将来想去哪→日本→去日本干啥→留个学吧。这种思路对于读研来说确实太不负责了。想必这也是代价吧。

现在的状态就是继续弄毕设,做做俱乐部的比赛,等各家公司的通知的生活。经过这么一圈折腾,似乎也渐渐看清了一些事情,「やる気」这种东西真的很重要,这东西是装不出来的。不管怎样,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还有40来天。就像一家日本公司的offer所写的那样,「残り少ない学生生活を有意義にお過ごしください」。